中外主要教育家心理学家及其重要理论

来源:    日期:2020-11-24    浏览次数1609

 中外主要教育家心理学家及其重要理论

姓名

国籍

主要理论及观点

孔子

春秋鲁国人

1《论语》:“”“”“”“

2.为人师表(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

4.“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别教学形式

5.《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问题情境

6.最早提出因材施教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荀子

战国末赵国

1.学习是”“”“”“的过程

2.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

朱熹

南宋

1.“学不躐等”--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2. 在注释《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学思结合,

扬雄

西汉

1.“师者,人之模范也

乐正克

战国时鲁国人

1.《学记》是第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比西方早300多年。

2.《学记》中,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应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3.“开而弗达则思”--启发性教育原则

4.“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出自《学记》

蔡元培

中国

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2.“以美育代宗教说

3.对大学精神的解释: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4.被毛泽东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同时代我国著名的近代教育家有杨贤江、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

陶行知

中国

1.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2.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3.“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杨贤江

中国

1.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

2.《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

3.《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第一本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廖世承

中国

1.1924年《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章志光

中国

1.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型

即品德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来认识

李吉林

中国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苏格拉底

古希腊

1.“美德即知识

2.产婆术,倡导用启发智能的问答使学生获得真理

3.“美德是否可教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1.第一个提出按年龄进行教育(即第一个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2.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

3.《论灵魂》

柏拉图

古希腊

1.《理想国》--教育应当因人而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2.“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3.按照智、情、意的发展优势规划培养目标

昆体良

古罗马

1.《雄辩术原理》世上第一部研究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是第一位教学理论家和教学法专家。

2.最早提出分班教学的思想

杜威

美国

1.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出版《设计教学法》,提倡活动课。

思想: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社会化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儿童为中心,反对教师中心论

2.现代教育代言人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民主

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

4.问题的解决杜威的五步模式困惑诊断假设推断验证

5.问题解决步骤的五步模式疑难分析假设检验和评价结论

桑代克

美国

1.1903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学习理论之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联结学习: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

试误成功条件: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3.教育心理学体系(现代教育心理学)和联结主义学习心理学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4. 学习迁移理论之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桑代克:相同要素说,即学习上的迁移是相同联结的转移。

伍德沃斯:共同成分说,即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则发生迁移,学习也就更容易。

以刺激--反应联结理论为基础。只有当学习情景和迁移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才能产生迁移。即材料相似性是决定迁移的条件

5.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6.智力水平越高,迁移越大。

7.问题解决理论之试误说,又称联结说--(迷箱实验)

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联结完成的,联结的建立是通过尝试错误完成的。

贾德

美国

1.学习迁移理论之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水下击靶实验

他认为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概括就等于迁移,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的理论知识对迁移作用很大。

沃尔夫

德国

1.学习迁移理论之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

他把迁移的实质理解为新的官能经训练而发展,认为促进迁移的条件与学习内容无大关系而偏重于形式。

韦特

海默

苛勒

德国

1.学习理论之认知派学习理论--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取香蕉实验):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突然察觉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代表人物:魏特墨、科夫卡和克勒

2.学习迁移理论之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代表人物:苛勒)-“小鸡啄米实验

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强调个体的作用,愈能加以概括化,愈易产生迁移。

3.问题解决理论之顿悟说(苛勒)--黑猩猩取香蕉实验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创始人魏特墨、科夫卡和克勒 研究内容是意识体验,论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解决问题时从整体把握全部问题情境和认知结构的豁然改组,而不是一次次经验的积累。

反对元素分析认为每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形

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需要意识作为中介

布鲁纳

美国

1.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

2.领导美国20C60y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主张突出学科基本结构,让学生通过发现法学习,重视智力发展(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3.学习理论之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发现理论

强调认知学习和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3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新课标中也叫探究学习。即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4.提出假设考验说,研究人工概念的形成(人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猜想这个概念是什么)--人工概念是认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最早是赫尔于1920年首创的。

5.强调非特殊成分的迁移,也叫普遍迁移。即学习了基本的普遍的概念或原理,可作为学习其他类似知识的基础。

6.强调原理的迁移,即领悟事物之间关系基本,概念或原理掌握得越深透,越能实现迁移。

7.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基本模式为: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

8.认知结构迁移说

产生式迁移说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

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知识

正迁移就是把适合的编码用于新知识,负迁移就是把不适当的编码错误地用于新知识。

奥苏伯尔

美国

1.学习理论之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同化论:关注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的学习有特殊性,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学习理论之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建构论:关注如何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信念来建构新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新知识的建构,对已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

3..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分为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初级概念是通过亲身直接经验获得,二级概念是通过掌握概念的定义获得。

4.概念形成知识入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而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5.概念同化论的三种模式:类属性同化、总括性同化、并列结合性同化

6.积极的遗忘 (用意义同化的观点解释遗忘的原因,即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7.学习迁移理论之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

学习的迁移以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学习的相互作用为前提。强调先前的学习经验,但认为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影响是间接发生的。认知结构有助于迁移。

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⑴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8.利用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移--“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

9.《教育过程》认为知识是独立的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知识体系,反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观。

布鲁姆

美国

1.从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出发,将学习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掌握学习模式,与卡罗尔一起提出。主张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个别化指导。

其程序为:单元目标测试设计前测基本教学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

3.人的智力发展,在早期很快,如果以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的话,那么儿童在4岁左右就可达到50%,在10岁左右可达到80%,到16岁才达到100%

4.强调原有知识的巩固,前面的学习要掌握达到80%-90%,才能开始新学习,以免产生负迁移。

赫尔巴特

德国

1.《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科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3.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

4.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5.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即德育的教育性。

6.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7.创立教育学

夸美纽斯

捷克

1.“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从宗教立场出发)

3.最先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奠定了现代班级授课制教学基本形式的基础

4.教育学萌芽于他的《大教学论》

5.“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6.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凯洛夫

前苏联

1.1939年主编《教育学》是世上第一本指导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理论著作,是对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书

2.传统教学论,偏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3.提出课的类型,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任务,将课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苏霍姆林斯基

前苏联

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

2.教育思想的核心--“全面发展

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4.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5.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维果茨基

前苏联

1.提出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教育和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马卡连柯

前苏联

1.“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2.建设学生集体应该从善于向学生提出要求开始

华莱士

(瓦拉斯)

英国

1.创造性思维四阶段

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2.问题解决步骤的模式之四阶段模式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邓克尔

德国

1.问题解决步骤的模式之范围缩小汇综模式 三个阶段分别是一般的范围功能的解决特殊的解决

纽厄尔

西蒙

法国

1.20C70y初,将产生式引入心理学中 产生式由条件和活动组成,用“C-A”表示

2.问题解决理论之信息加工论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搜索一系列算子,通过利用算子,使问题状态从初始状态逐渐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搜索算子的途径:算法式、启发式

3.问题解决步骤的模式之信息加工模式

四步骤:⑴接纳者处理者记忆作用者

加涅

美国

1.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

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2.学习结果分类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

3.阐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即是什么怎么办的区别

4.强调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5.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教学生解决问题

梅伊曼

拉伊

德国

1.实验教育学

2.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泰勒

美国

1.课程设计模式,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其中提出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称为泰勒原理(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去实现目标;怎样有效组织教育经验;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

2.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教育评价之父

(评价四程序:确定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情境;确定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结果)

洛克

英国

1.“白板说” “教育万能论” 1693年出版《教育漫画》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华生

美国

1.人的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各类型的人

2.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受巴甫洛夫学说影响,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后天环境影响人的一切行为。--古典行为主义

保罗朗格朗

法国

1.《终身教育导论》--“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系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哈洛

美国

1.最早提出学会学习的概念 实质是学习定势 猴子辨认几何图形实验

赞科夫

前苏联

1.提出一般发展理论,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其教学原则有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个体的发展以智力发展为核心,而智力发展又以思维能力为发展核心

3.《教学与发展》--缩短学制

罗杰斯

美国

1.非指导教学模式 反对教师中心,注入知识,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学习的自由”(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给学生安全感)

其核心是学习自由,特点及基本原则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习者

2.在课堂背景中的人际关系构成要素有:包容、情感、支配

3.学习迁移理论

4.学习理论之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学习是有意义的过程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中学得

学习过程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5.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建立民主的教学环境,改变教师全能的观念,促进创造性的培养。

6.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情感型的师生关系理论

重视人际关系发掘人类隐藏着的先天潜能,实现自我为核心的个性理想,培养完整的人

在课堂背景中的人际关系构成要素是:(师生关系)

①“真诚,表里如一-第一要素②“接受也称信任、奖励”③“理解”-师对生的移情性理解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注重人的独特性,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人的行为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强调了人的社会性特点。

马斯洛

美国

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与米特曼一起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

3.长期研究自我实现的人

就冲突的致病性将冲突分为威胁性和无威胁性

瓦根舍因

德国

1.范例教学模式(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和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2.范例教学法 范例的基本特征: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卢扎洛夫

保加

利亚

1.暗示教学法 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冯特

德国

1.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2.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心理、意识,即人对于直接经验的觉知。

3.“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铁钦纳

英国

1.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又一个代表人物: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

詹姆士

美国

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记忆实验,认为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在于方法的改善

霍尔

美国

1.主张复演说,提倡用问卷法研究儿童心理内容,1882年发表关于儿童说谎的文章,被称为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锋

2.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因素决定的

3.对梦的内容的分析,梦的特征 :自己与生活环境睡眠环境有关

加德纳

美国

1.提出多元智力理论

认为智力的内涵的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成分构成:①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

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

比奈、西蒙

法国

1.1905年,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IQ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

2.斯坦福-比内测验是一种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

斯金纳

美国

1.学习理论之联结派的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论(白鼠迷箱实验):

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的自发的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强化是该理论的核心)

2.程序教学创始人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又一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

他认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不去重复消极的。

弗洛伊德

奥地利

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1.最早提出动机遗忘理论,也称压抑说。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趋于遗忘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情,是由于这些记忆内容被沉入下意识中去了,或者说被压抑住了。

2.精神分析学派 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

3.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梦是使欲望得到满足的一个途径。

4.“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多嘴多舌。”--手势表情

5.人格测验法之投射法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强调人的行为由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

卡特尔

美国

1.提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20岁左右到达顶峰,成年后保持一段时间后,逐渐下降。

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成年期不下降,以后还有增长。

2.人格特质说代表人物,提出了根源特质。1949年用因素分析方法制定《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奥尔波特

美国

1.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把人格特质分成共性和个性 个性特质又分成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罗森塔尔、雅各布森

美国

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者期望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它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非常强烈的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艾宾浩斯

德国

1.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

2.解释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韦克斯勒

美国

1.运用统计学原理,推测出智商在全人口中基本呈正态曲线分布 智商在70以下属智力落后,在130以上为发展优异。(智障70以下,超常140以上) 大多数人处在90109之间

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量工具 摈弃了心理年龄的概念,保留了智商概念

3.在母婴的积极交往中,在母亲的指导下,婴儿学会了大量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了许多良好的社会行为。

皮亚杰

瑞士

1.重视儿童发展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作用,认为儿童在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⑵前运算阶段(2--7)⑶具体运算阶段(7--12)⑷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1--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小学四年级10--11岁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期

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经过各个阶段不能跨越,但不是所有儿童都能达到最高阶段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能具有真正的道德

3.儿童道德认知和智力有正相关,具体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

权威阶段(6~78)

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8~10)

公正阶段(10~12)

采用临床叙述法或对偶故事法 人的道德是否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

4.儿童道德性发展

前道德阶段(0~4)(大多数时候不考虑这一阶段)

他律阶段(4~8)(10岁以前)

自律阶段(8~12)(10岁以后)又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

5.认知心理学 即要想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研究他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且指向不同的目的。

科尔伯格

美国

1.儿童的道德性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或道德判断晤谈法--海因兹偷药

前习俗水平 A惩罚和服从定向 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 C“好孩子定向 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 E社会契约定向 F良心或原则定向

埃里克森

瑞典

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婴儿期(0~1.5):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儿童期(1.5~3):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学龄初期(3~5):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学龄期(6~12),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青春期(12~18):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成年期(25~65):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威特金

美国

1.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场独立性:依赖外在环境和参照物 场独立性:依赖个人内在的认知线索和参照系统

2.性格的分类,根据个体场依存性的不同,分为:场依存性占优势型(顺从型)和场独立性占优势型(独立型)

韦纳

美国

1.个体对成功或者失败的归因:三维度论,即原因源(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

2.学生成就结果归因基本上有四种: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机遇

班杜拉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美国

1.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迄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

2.学习理论之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强调研究自然的社会情境中人的行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能产生学习,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替代强化。

三种强化形式: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只强调了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了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

3.道德形成条件之社会学习理论:道德是通过观察学习可以获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决定影响道德行为的是环境。--“交互作用论”:人、行为和环境三种因素是相互作用、交互决定的。

4. 他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

托尔曼

美国

1.学习理论之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认知目的说 他认为学习所建立的联结是S-O-RO是中介量。

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强化不是必要条件,潜伏学习

耶克斯和多德森

美国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U曲线):又称U曲线,是指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乌申斯基

俄国

1.出版《人是社会的对象》被认为是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2.“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的性格对教学的影响

加里宁

前苏联

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卢梭、康德、萨特

法国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

2.卢梭《爱弥尔》提出自然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

梅耶

法国

1.根据一般信息加工模式提出学习过程模式:(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A注意,B原有知识,C新知识的内部联系,D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E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

培根

英国

1.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涂尔干

法国

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裴斯泰洛奇

瑞士

1.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中,首次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强调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卢梭、福禄贝尔)

3.师范教育奠基人

斯宾塞

英国

1.社会本位论:实用性知识和杜威教育既是生活本身

2.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认为知识是在实际生活或者活动所附带的,所以课程内容不应该是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应该是社会基本活动。

3.科学主义的课程

斯滕伯格

美国

1.1996年提出三元智力论:元成分(最重要的成分和核心)、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

2.“成功智力理论、心理自我调控理论

巴甫洛夫

前苏联

1.学习理论之联结派的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

例如: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

2.神经联系学说(联系就是联想、理解)

3.巴甫洛夫学说,把遗忘看作是一种暂时联系的衰退抑制,即原来建立的条件联系,由于得不到强化而衰退。

利托尔诺、沛西能

法国、英国

1.主张教育学的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存在于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2.教育生物起源论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孟禄

美国

1.主张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论: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模仿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

克伯屈

美国

1.《设计教育学》基本观点

安德森

美国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

2.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前后两项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

麦克里兰德、

美国

1.成就动机观:社会成员动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速度快慢。个体发展关系到社会发展,教师任重道远。

阿特金森

美国

1.“期望--价值模型:某种行为趋向(T)是动机、主管上期望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或概率(P)以及完成任务的诱因价值(I)三者的乘积,数学公式为T=M×P×I,任务越难,成功率越大,动机、期望值、诱因价值越大,成功的行为趋向越强。

动机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由两种相反的内容组成,即趋向成功和回避失败

奥斯本

美国

1.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之头脑风暴法即群策群力,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核心是激励被试。

戈登

美国

1.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之隐喻训练法 即集体研究,找替代物进行比较

隐喻活动的三种类型个人类推直接类推强迫冲突

吉尔福特

美国

1.依据思维进程的方向,将思维分成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创造性的最主要表现是发散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之多重策略法

拓展问题分解问题常打问号快速联想和中止评判

延长努力列举属性形成人为联想尝试灵感

4.智力结构论--三维度论(内容、操作、产物)

舒尔茨

美国

1.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第一次以计量方法把教育的经济贡献揭示出来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投资是非常关键的。舒尔茨指出,区分消费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支出,无沦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很困难的。但大概可以将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划分成丁L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活动等。这些投资一经使用,就会产生K期的影响,也就是说,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在很长的日寸期内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主要观点之一: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主要观点之二: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加里培林

前苏联

1.认知技能的五阶段理论

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阶段有声言语阶段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2.活动理论:动作是学习的基本单位,学习是通过动作形成的。

阿虚

美国

1.三垂线实验--从众:当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人们往往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而随大流。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也叫遵众。

特里普利特

美国

1.社会助长:在做某些工作时,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多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事效率高。这种个体在群体活动增值增量的倾向,也叫社会促进作用。反之,是社会干扰。

哈萨威、

麦克金里

美国

1.人格测验法之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适用于16岁以上具有小学文化水平遇上的群体 (重视被试的主观感受)

爱德华

美国

1.1953年,编制人格测验法之《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简称EPPS

舒茨

美国

1.人际交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三种基本

的人际需要

主动性

被动性

包容需要

主动与他人交往

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

主动表示友好

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勒温

美国

1.解释人的行为,B=f(P·E)B代表行为,P代表个性,E代表环境。

2.教师领导方式分类

专制型:领导者一个人决定设计工作的一切方针,讲解技术,指定课题,指定成员的作业时间,亲自进行表扬和批评,领导者与小组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缺乏人情味。

放任型:放弃领导,对组员活动不管理,不评价,不参与,听之任之,群体成员是自由的,活动是完全自发的。

民主型:鼓励组员们讨论决定有关小组活动的方针,制定达到目标的步骤,领导者提出的各种方式、方法仅供参考选择,小组成员自由组合,表扬批评客观公正。

贾克森

美国

1.提出隐性课程

 

1

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

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

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

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

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

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

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

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

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

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

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

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21

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2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23

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24

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25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26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27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28

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29

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30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31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32

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33

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34

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35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36

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37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38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39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40

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1

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42

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43

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44

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5

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46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47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48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49

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50

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教育心理学: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3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5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6复述策略:实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

7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

10教学测评: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

11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前运算阶段(2到7岁)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2个性的差异?1)个性的特征差异。2)个性的类型差异。

3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坚韧性等方面的特征。

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2)认知策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5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主要观点?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6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7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8遗忘的理论解释(简述遗忘的原因)?1)痕迹衰退说。2)干扰说。3)动机说。4)同化说。

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10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里加工实现的。3)系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11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惧症5)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

1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13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有何启发?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级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14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自己有信心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3)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15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几个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的有关课程。2)开展心理健康的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16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缺点?1)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2)局限性: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

17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阿特金森。1)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2)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占据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3)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成功概率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他们会避免这种任务。

19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0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1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应用。所谓意义学习是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才能产生的。

22说明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23结合实际谈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2)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4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3)关于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

25论述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 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面对具体问题时,我们并不能拿来便用,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 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有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地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以往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到,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

26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1环境,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2智力3个性2)首先创设有利于创造性生产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其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与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7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地说服,注意以下几点:明确的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相待。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完成的。社会学习中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3)利用群体约定。清晰而客观的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性质等。4)价值辨析,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是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去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依据本人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二者虽属于外部的调控手段,但不仅影响认知,技能,策略的学习,还影响个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8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角色1)亲和力: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2)学识渊博:他们希望教师具有教师教学业务精通,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3)公正民主: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4)身正,开朗,幽默: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5)理解,真诚值得信赖: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

29论述专家型教师与新型教师的差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型教师指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新教师的课程规则较为含糊;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型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

30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1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3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3关键期:2岁是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

3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伴群体

35自我意识发展的3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36场独立--内部的参照;场依存--外部的参照。

37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奈量表,由法国人比奈和西蒙

38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

39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之一。

40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

41动机的3种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4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4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44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近景的直接行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45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46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47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记忆的3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

48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49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50德,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了系统研究。

51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5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53问题解决有两种分类: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54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结构成分。

55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56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0岁以前外在标准,他律道德;10岁以后内在标准,自律道德。道德教育的标准: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57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两难故事法。

58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内化。

5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60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来看有: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61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有: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评分的标准: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

62教师威信的维系和发展主要靠:人格影响。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皮格麻利翁效应。

63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具有: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