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环节的常见问题
幼儿园是集体生活,孩子们需要共同使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状况。如果老师们没有预设好过渡环节的活动内容,就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来,第一组先去喝水、上厕所……”
•“吃完点心的小朋友先坐到前面来……”
这种“整齐划一”的过渡环节看起来井然有序,但会出现大部分时间孩子们都处于消极等待、无所事事的状态,时间浪费较为明显。
• “涵涵,洗手时不要在那里玩泡泡,快点!”
•“我数到十,还不出来的小朋友,待会儿别玩游戏了!”
以上的催促声,老师们会觉得“似曾相识”,带班时大家都需要“内外兼顾”,既要关注活动室里动作快的孩子,又要关注盥洗室内动作慢的孩子,因此,常常忽略过渡环节中的教育契机,让孩子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先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去建构区玩!”
•“先喝完水的小朋友可以去选区域活动!”
这种方式确实有效避免了消极等待,从表面上看过渡环节紧凑有序,但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比如:想去玩建构区的孩子,就会加快速度吃完饭;想去挑选区域活动内容的孩子就会一口气把水喝完,或是只喝一点水,这些并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养成坏习惯。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需要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过渡环节内容,培养他们良好的规则意识和秩序感,同时让一日生活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更高效顺畅。
老师们可以将枯燥的过渡环节要求转化成有意思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游戏中边玩边进行生活活动。
例如,喝水环节时,跟孩子说:“现在小汽车们要去加油了!”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喝水变得更有趣;户外活动前,还可以与孩子玩"小火车"的游戏,“小火车要出发啦!哐当哐当!”以这种方式减少等待时间。
小班的孩子情感上还比较依恋成人,在过渡环节时,可以增加一些与老师亲密接触的机会,比如在如厕后的整理衣服环节、穿脱衣服环节等,可以和孩子抱一抱、拉拉手、说说悄悄话等。
老师们可以利用过渡环节宽松自由的氛围,引导孩子尝试制定过渡环节规则,帮助孩子建立自觉的规则意识和能力。
例如,离园前取外套时,存在扎堆拿衣服的状况,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可以让吃点心较快的孩子帮忙把衣服提前放到桌子上,这样便于大家尽快找到自己的衣服,有效避免了拥挤。
中班的孩子已经能够关注到自身以外的同伴活动了,因此过渡环节发挥同伴相互监督、学习的作用得以实现。
例如,设置小小监督岗,推选老师的小帮手,让对孩子的监督检查成为他们自己的事。除了监督,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的玩具和游戏,如翻绳、手偶等。
随着大班孩子自我管理、自主活动能力的提高,过渡环节的次数可以较中小班孩子少一些。
例如,区角活动结束后准备集中活动时,不必要增加过渡环节,孩子们可以在区角活动时自主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如厕、喝水等活动,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集体活动时间。
或是让孩子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哪些事是过渡环节必须做的,哪些事是自己想做的,哪些事是和同伴一起做的,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过渡环节有目的地做自己的事,忙而不乱。
随着大班孩子各种能力的增强,过渡环节的内容也可以更加丰富,除了必要的生活活动之外,还可以有一些自主的活动,如利用餐后在活动区制作未完成的作品,也可以有一些班级公共服务的活动,如照顾自然角、参与环境创设等内容,让孩子自主选择。